写在离别之际。
Farewell
熬过了漫长苦寒的冬雪,享受了凉爽明媚的夏天,淋了时有时无的雨,也吹了不少的大风,在我逐渐适应这里的时候却要离开了,人生四处都是围城,何时才能心安。
学校一隅
生活
荷兰的生活并不算差,毕竟这里是欧盟中比较富裕的地区之一,但也绝对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好。自从2022年俄乌开战,整个欧陆受到的影响都不小,首当其冲的是生活开销大幅上涨。食物、住房、天然气等涨幅都不小,而工资水平并没有太大变化,稳定在平均税后2700-3200欧元的水平,换算成人民币不算低,但考虑到当地的物价水平,生活水平也并没有想象的高。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房租是其中最大的问题。整个荷兰都处于「住房危机」的状态,所有城市都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举例而言,几乎所有大学都建议学生要提前半年开始找房,如果没落实住处就不要来上学,考虑defer到下一个学期。对于阿姆斯特丹这样的大城市,市中心平均租金也要维持在800-1200欧元的区间,这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很高的开支比例。我很幸运抽到了学校提供的宿舍,并没有为租房而操心,但以后必定是麻烦事一件。
杂乱的厨房
这里的交通出行以自行车为主,毕竟是人均拥有2辆自行车的国家,全国对于自行车的友好和支持应该是全世界独一档的存在。我作为业余公路车骑行爱好者十分羡慕,希望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拉练。对于远距离的通勤首选火车,但NS的准点率和德铁可以一较高下,晚点和取消更是家常便饭,5月底我从亚琛回来足足等了5个小时也没有一辆车,也遇到过从海牙到鹿特丹坐一半中途取消的事件,Eindhoven Centraal也只是一个3台6线的小站,总之我的印象并不太好。机场除了是军民合用外,是ryanair和transavia等廉价航空的主要基地,淡季去往其他地区的航线都很便宜,比如我买到过到manchester20欧元的往返票,对于背包客很友好。
这里的食物可以说和英国一样一言难尽,本土并没有什么成气候的菜系,我认识到的本地人对于吃饭也很随性,基本都是凑合,比如中午就啃面包,晚上沙拉、意面加啤酒。作为人均身高最高的国家,很难想象仅靠这种食物就可以如此,不经感叹基因的强大。
学习
在TU/e的时光流逝的飞快,转眼间又一年就结束了。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真的学到了什么,学校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是是为了考试而设计的,四学期制导致每个quater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学习时间,教学周只有8周,除开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就更少了,基本是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考试,体感只能说一般。课堂讲授的内容也比较落后且脱落实际,对于找实习或者找工意义都不是特别大,绝大多数都要靠自学。但得益于英语的普及率,整个荷兰的工签转化率在欧盟属于较高比例,在21/22年毕业的学生很多都可以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但以去年和今年的数据来看,整个就业环境在恶化之中,首先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荷兰语,这对于绝大多是非本地人都是十分困难的。其次,愿意赞助工签的企业也在逐渐减少,南欧和东欧的eu公民肯定比non-eu更合算。而荷兰包括欧洲都比较在意工作经验,对于只有实习和个人项目的国际毕业生而言更不算轻松了。
草坪
几所TU的学制都和德国一脉相承,以超高的延毕率著称。在我今年补修的数学课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都无法通过,可见难度不小。我们专业中3年内毕业的比例也只有一半出头。毕设、实习和导师这种不确定性更高的因素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某个环节稍稍受阻就无缘准时毕业了。但每延毕一个月就要面临额外学费、续居留卡、找房等一系列问题,压力自然也不小。TU/e所在的城市eindhoven是荷兰找工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主要原因还是当地有asml和nxp这类企业存在的关系,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的目的就是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培养足够的local labor供应。但看今年的环境并不是特别好,首先是asml今年的hc特别少,且主要集中在ee方向,其他半导体企业也不容乐观。最合理的方法还是intern之后拿到reture offer,但不出意外的今年放实习也不比往年。相比于美国而言欧洲的实习基本处于low pay的阶段,比如philips的岗位一个月只有700-800欧元上下,其他中小厂就更低了。但回到找人的条件上,eu公民的选择权远大于国际生,不需要工签,学费也远低于国际生的标准,企业的倾向也就很明显了。至于读博,荷兰和西北欧普遍以岗位制为主,加上这两年审核和check的阻碍,TU/e上个月开始不再招收csc学生,原因是csc的奖学金无法达到当地的最低收入标准1600欧元,只有在provider top up到足额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这相当于变相地拒绝了csc申请。至于delft则是10043相关学校默拒,总体而言性价比不如以前了。
夏日午后
个人
过去的时光对我而言都充斥着非美好的回忆,我逐渐感受到生活的痛楚。虽然以前我也时常经历,但主要是来自外部,但过去这一年我明显感受到是自己的问题。我丧失了许多对于生活的实感,有时候甚至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假对错,也不能很好的控制内心的情绪。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社交和说话的人,但我愈发不能稳定住时有时无的冲动,有时候会突然想找个人说上一整天,但转瞬间又归于沉默,甚至连打一个字的精神也没有了,我就在这两座悬崖之间跳跃,终归有一天会摔下去。带给我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焦虑,年龄、性格、学业和生活等,每时每刻都给我压力,而我面对它们时却只会逃避。这其中给我最大影响还是年龄和学业上的琐事。
虽然年龄在欧洲并不重要,反而是工作经验的证明,但对于国内和亚洲的其他国家,年龄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事情。比如很多编制岗位限制26岁以下,再比如日本许多大手企业对除PhD以外的要求年龄也是26岁,这就不容人犯错了。东亚始终是一个以规训为主的模式,人始终要接受社会和家庭给定的路径再去执行,只要踏错一步,想要回头的代价不比从零开始更多,所以我始终对于回国工作这件事并不抱有太多想法。首先是国内的竞争十分的激烈,我并不觉得我可以在这种competitive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加上这两年来缩招导致大多数hc都被砍,cs供应又远大于需求,比我优秀和有多年经验的lay-off员工都找不到工作,我对自己便更没抱有太大的信心。就我所在的西北地区而言,也并没有很多机会,这里只有一些中小厂,其中不乏以ot而闻名的地方,当初就是抱着远离这种toxic的氛围而选择欧陆,此时再回头必然不是我所期待的。
其次是身边的同学也陆续开始上岸,这难免对我会产生些影响。但要说我是否羡慕,我想还是不的,就我自己而言能做出一些solid work更重要。由于我并不是理工科出身的缘故,认识的同学主要集中在文商科,这两年社会上的风气不断鼓吹文科和商科前景堪忧也确实如此。以我身边的案例来看,能找到工作主要还是靠家里的资源,包括前几周参加的宣讲会,竟也主推优先利用好家里的支持,足见就业环境不容乐观。除开对文学领域真正抱有极大热情的人,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为生计考虑,文科就业除了考公以外并无良法,这也是现实的写照。至于商科,我认为这句话就能很好概括了:「商科学生可悲吗?我不清楚,实然大概率就是你读了商科,然后花费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没有什么核心技能「俊才」。大国宫酱还有35岁被淘汰的机会,商科俊才可能还没开始参与卷就结束了。虽然很残忍,但是在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有些事情已经注定了,不妨试着认命。」
我在很早之前读到这一段话,于是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领域。依稀记得初入学时大家信誓旦旦的模样,ibd front desk、vc、pe和quant等词汇手到擒来,不知道几年过去,情况如何了。据我的观察,选读文商的同学普遍家里条件不差,因为真正迫切地想要改变的人需要的是能及时变现的能力,他们会实际许多。而文商仿佛是空中楼阁,抱着对未来的向往,只能飘在半空不知所措。有的人提早转战生统、商分,有的人一条路走到黑然后才发现是个死胡同。
我自知相比其他的同学相差甚远,未受过系统的cs训练,以前的数理基础也忘记的差不多了。这导致我和同学做相同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这种落后于人的感觉很不好,就像溺水的人苦苦挣扎也无计可施,无力感的冲击时常存在,解决的方式也无外乎多花时间。
未来阶段学业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前一段时间我翻阅了近五年的Ms\PhD申请记录,这让我陷入了更大的迷茫。果然人和人是不能比较的,有的同学尚未毕业就手握各种顶会,数段大厂实习,有的开源贡献/个人项目多到羡慕,还有IMO\IOI\ICPC出身的各路神仙,回望我过去的人生,只感受到了彻底的失败。虽然我时常告诉自己没必要和人比,但见贤思齐总是人的天性,这不由得会产生peer pressure。我今年本打算overload逃掉一些不必要的课找intern做,无奈发现非EU很难找到甚至是unpaid,我身边的eu同学纷纷开始了summer intern而我只能在阴暗的角落学些没什么意义的课,下学期的项目也没着落,一条大道直通延毕。
这些天我仔细思考了很多事,最后还是觉得要短暂离开学校一段时间,一是缓解一下严重的焦虑情绪,而是真正想想自己的passion和想做的事情。学校是一座象牙塔,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并不一样,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就差在这种内外的信息差上。比如考试分数和工程、组织、领导力的差别。又比如networking的重要性,对于我这种extremely introverted的人而言还是很困难的,后来发现荷兰甚至欧洲有很多事都是可以negotiate的,这点不像隔壁那些比较死板的地区,但这就意味不免需要一些network了。同时这里也很看中motivation,他们确实很希望看到self-driven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自觉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实力。cs、ds和ba乃至mkt等很多岗竞争都很激烈,这难免会带起「卷」的风气,我都抱着彻底躺平的意愿来的,还得拿出气力和各路人马竞争,确实也没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时常想这个学位真是我需要的吗?初入大学的时候抱着古典大学教育的向往,到了这里才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所谓的大学,如果不走phd路线,本质上就是个大型人才预备基地,无非就是念ppt、assigements和考试。大部分学到的东西可以说是毫无用处,与实际工作关联性非常弱,教学与技术的鸿沟确实在不断加宽。整个荷比德地区的教育都是以应试为导向的,考试的难度远超实际所需要的水平,典型的为了难而难,我曾经和acdaemic adviser抱怨这点,他也表示这就是现状。不过作为筛选人的手段也是有效的,就像google当年找人倾向于招各种phd一样,虽然并不完全match,但能读到phd说明一个人的自我驱动、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太差,这样的人在其他工作和领域能做出成果的概率也更大。我想这里的教育也是相似的理念,当我做着那些毫无意义的工作时,时常这样宽慰自己。
窗外的冬景色
「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不能忽视时代的进程。」还是要尽早摒弃国内线性和先验的思维方式,一生有太多的东西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我对于「演好自己的剧本」这种话向来无感,但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相信宿命论了。不过乐观的心态也是必要的,毕竟很多时候还是开心最重要。但条件的时候,还是可以选择适当follow your heart,无问西东。短暂的告别为了更好的重逢,希望下次再回到这里的时候,可以更加勇敢和快乐。
渔船
在所有珍贵的品质里,勇气永远是第一顺位。胆在识之前,决断的勇气,接受失败的勇气,重头再来的勇气。